Wednesday, 3 August 2016

《普度三色粿》簡介






《普度三色粿》簡介

每年到了農曆七月,自然就會有很多同道好友對《普度手包》及《普度三色粿》感興趣,因爲很多人其實在“道中”多年,但對這些傳統的《普度文化》還是不怎麽瞭解。

這幾天就又有朋友們在問相關《普度手包》及《普度三色粿》的問題,因此昨日在《開普度門》前,先爲大家介紹了《普度手包》,今日則來分享《普度三色粿》。

如果有在留意我的分享的好友們,應該知道早在2008年,我就曾介紹過,但當時閲讀的人可能不多,因此還是很多人不明白《普度三色粿》的又來。

今日在此再次分享,希望大家能明瞭。

《普度三色粿》,又名《普度三色粿》,是很傳統的閩南糕點,一般衹見與《清明》,《中元》及年底《秋祭》。

《普度三色粿》,包含則《碧桃》(又作《必桃》,《裂嘴桃》),《摩訶》(又作《摩喝》,《必糕》,《發糕》)及《紅圓包》(又作《紅包》)。

如果要追朔其原由,可追回至四百餘年的《明朝末年》及《清朝中葉》。

在《福建泉州》,《福建漳州》及《福建福州》的早期文獻都可看到有關《普度三色粿》的介紹,再來就是《 歲時廣記》及《定海縣志》都可隱約看到。

而在東南亞,更是以代代口傳來傳承此文化。

今天的馬來西亞及泰國,還是有不少民間團體在《清明》及《中元》準備該糕點來《普施孤魂》,而在新加坡,則已改變傳統的《普度三色粿》,改成《鷄蛋糕》等,民間小點心來供養。

那麽《普度三色粿》代表著什麽呢?

其説法有二:

一是 ~

《碧桃》代表著“女孤”
《摩訶》代表著“男孤”
《紅圓包》代表著“圓滿”或“功德”

如今民間一般把《碧桃》當成“壽桃”,其實這是有誤的。

《碧桃》形狀,以“裂開”的口朝一邊或者其“裂開”的口特別的“大”,象徵著“女性特徵”,這也意味著“代代相傳”。

《摩訶》,形狀其實像“人頭”(由《諸葛孔明》發明《饅頭》而來),如今的《摩訶》已變得有點像《發糕》,因此在民間也把《摩訶》稱爲《發糕》,尤其在閩南地區及一些東南亞國家,會以《發糕》或《鷄蛋糕》來取代。

《摩訶》,一般是以“黃色”或“褐色”來呈現,加上堅果類或葡萄干,製成了類似“眼睛”,“嘴巴”,等等,而這就是《摩訶》的象徵 代表男子。

《紅圓包》,顧名思義就是“圓滿”。

在《普度》或《濟度》時,《高功法師》會在將《普度三色粿》普施出去前,加以《符諱》及《咒語》,以便“男女孤眾”得之之後,便可“食之而得化”。

再來就是讓凡人“搶包”,衹要凡人搶的越多,“男女孤眾”越快《昇天》。

二是 ~

純屬民間傳說。

《碧桃》,原爲“包子”,而當《鬼王》“分衣施食”時,會將“包子”分割開來。

後人因爲《鬼王》之舉,而開始製作“裂開”的“包子”,也就早就今天的《碧桃》。

《摩訶》,則是因爲《目連救母》的故事而來。

《目連》除了要將“功德食”供養給其母,也帶了“大麵包”來到《幽冥界》中,希望能供施給眾孤魂。

《慈尊》知道後,便允許《目連》的仁義。

因此在民間,農曆七月便會有《摩訶》的供施。

《摩訶》,翻譯自《梵文》中的“大”,因此民間認爲《摩訶糕》就是“大麵包”的意思。

《紅圓包》,也是“圓滿”,“圓融”的意思。

好了,以上的兩種説法,在此分享給大家參考,希望大家不至於多這些傳統不瞭解。

以下則是閩南民間的“俚語”,講訴著《碧桃》及《摩訶》的《普度》意義:

摩喝配碧桃。
男女昇天早。

注:

以下連接是2008年的分享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Note: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.